本网讯 李忠粮摄影报道:“未来学校应该如何发展?”这个长期引人关注的话题,11月18日,在学校回顾与展望大讨论活动——飞行训练与航空安全专题研讨会上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当郑孝雍校长、关立欣副校长、徐建民总飞行师和来自各训练分院的领导们以深深的感情溯源学校的变迁、以全球的眼界畅谈学校发展的时候,与会者不仅领略了创业者、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永争一流的精神,同时,他们所吐露的肺腑之言,也不由人们不去思考、规划新形势下学校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学校创建于1956年,曾以一校之力支撑着中国民航发展对飞行人才的需求,因而获誉“民航飞行员的摇篮”。发言中,王小龙、王波、余文亮、欧阳霆、张德彬、黄新建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举世注目的建设成就、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等语言概括了学校52年的发展,畅谈了“创一流飞院,建特色大学”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郑孝雍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1987年。这一时期,学校从军队院校序列中脱离出来,正式列入全日制普通大专院校目录。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用初教六、运五和伊尔14,培养飞行驾驶、空中领航、空中报务和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学生;二是1988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学校党委提出了12条改革措施、引进了TB、夏延高教机、构建了4个飞行分院、5个机场的训练布局,并逐步走出国门,在参与和交流中与世界接轨;三是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学校确立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创一流飞院,建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并使飞行训练由两机制,过渡到目前的三机制,通过了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成功申报了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校生规模由过去的15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13000余人。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8.2亿元,是1956年建校到1978年22年间建设总投资1800万元的143倍,30年年均增长29.3%……。
细述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值得珍惜的记忆,与会者想起了初来学校时度过的那些难忘的岁月,他们慨叹,昔日的荒郊野岭,今天披上了绿装。在谈到学校的未来时,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从办学规模、培训能力、占地面积和拥有的教练机队来看,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飞行院校,下一步学校应该在进军高端和做强方面做好文章。与会者指出,学校要实现新的跨越,有思路没有热情不行,有举措没有锐气不行,有追求没有奉献精神也不行。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应该像一团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在谈到下一步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时,郑孝雍指出,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二是要在机制、体制上有所突破;三是要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训练体系;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五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六是要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郑孝雍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学校模拟中心对未来的规划。他说,未来,学校模拟中心应满足两个市场需求:一是服从和服务于学校飞行训练需要,二是服从和服务于民航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资产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模拟中心对未来的规划,定位准确,且符合民航发展实际,其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他希望飞机修理厂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更名方案,并以此为契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发展空间,变单一的对内维修,到同时占有通用航空器维修对内、对外两个市场。
关立欣副校长主持了学校回顾与展望大讨论活动——飞行训练与航空安全专题研讨会,并通报了学校近期航空安全形势,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郑校长作讨论发言(左起:徐建民、郑孝雍、关立欣)
部分与会代表
会场